康县食用菌信息网-康县食用菌开发中心

食用菌子实体上出现絮状白霉、病部易腐烂等一系列病害的防治措施

来源:食用菌网 作者:佚名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6-11
摘要:食用菌子实体上出现絮状白霉、病部易腐烂等一系列病害的防治措施
蘑菇子实体上出现絮状白霉,病部易腐烂,原因是什么? 【发生与危害】蘑菇子实体上出现絮状白霉,病部易腐烂,是班奈被孢霉感染的症状。本病由空气、水溅、昆虫传播。 【防治方法】以农业防治为主: ①堆肥要充分腐熟。 ②及时采摘病菇,并烧毁。 ③彻底消灭害虫。
蘑菇子实体菌柄干枯、凋萎,不腐烂,原因是什么? 【发生与危害】蘑菇子实体菌柄干枯、不发育、凋萎,但不腐烂,是猝倒病症状。此病多侵染菌种培养基和双孢蘑菇子实体。由空气、谷粒、覆土传播。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覆土用70℃蒸汽消毒。 ②挖掉染病子实体和菌土,并烧毁,再用无菌土填平。 ③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 蘑菇菇床上长出圆形、大小不等碗状子实体,是什么? 【发生与危害】蘑菇菇床上长出一颗一颗近圆形、略带肉色、绿豆粒至黄豆粒大小不等的子实体,子实体长大后顶端开口形成杯状或碗状,无柄,黄色,最后子实体开裂呈花瓣状,是床地碗病症状。发病菌床菌丝生长受阻,出菇少,产量低。可通过覆土、培养料传播,子囊孢子也经空气传播。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培养料要高温堆制和二次发酵。
蘑菇培养料发黏变质,产生酒酸味,原因是什么? 【发生与危害】蘑菇培养料发黏变质,产生酒酸味,菌丝生长受阻,是酵母菌侵染引起的蘑菇烂料病。酵母菌的分布很广泛,潮湿、通风不良、温度偏高的条件有利于病菌的发生。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用水要清洁,培养料配制时要用清洁的井水或自来水。 ②发酵要彻底,发酵后要及时使用。 ③严重发病的培养料要及时清除。 ④培养料中可按比例拌入恶霉灵或菇病消等药物,能抑制酵母菌的发生。
蘑菇子实体畸形,褐色,干枯僵硬,原因是什么? 【发生与危害】蘑菇子实体畸形,褐色,菌柄基部稍膨大,菌盖歪斜,生长缓慢或停止;病菇不腐烂,逐渐萎缩、干枯、僵硬。将菌柄纵向剖开,可见一条条纵向的暗褐色组织,是由假单胞杆菌引起干僵病或干腐病。病菌通过土壤、气流、水滴、害虫、生产用具和操作人员传播。多发生于秋菇,尤其在潮湿的菇床上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培养料要充分发酵,腐熟均匀。 ②生产用水要清洁。 ③出菇期空气的相对湿度保持在85%左右。 ④发现病菇后要及时摘除。 蘑菇床上菌丝逐步消失,子实体停止生长或死亡,是什么原因? 【发生与危害】蘑菇播种后的菌丝生长不良或不发菌,或发菌后出现菌丝逐步消失的“退菌”现象,堆肥变质腐烂,子实体停止生长或死亡,散发出腥臭气味,是线虫病症状。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用水要清洁,水中加适量的漂白粉或石灰消毒。 ②出菇阶段要做好菇床管水和菇房通风换气工作,菇房相对湿度应控制在90%以下,土层含水量20%左右。
菇床上层能闻到一股刺激性的似碳酸氢铵挥发出的气味,原因是什么?
【发生与危害】蘑菇床上层能闻到一股刺激性的气味,该气味和碳酸氢铵挥发出的气味一样,是氨害。气温18~24℃,播种2天不见菌种萌发或稍有萌发,但不见菌丝吃料;抓培养料,可闻到刺激性气味,料呈碱性。
主要原因:
①氮素转化不良。 ②培养料水分过多。 ③前发酵时尿素等氨态肥加入太迟或加得太多。 ④后发酵巴氏消毒时温度控制不好,料温超过65℃时间较长。 ⑤在后发酵48~52℃控温腐熟阶段,时间保持不足。 【防治方法】 ①前发酵建堆时肥料全部加入或至少加入总量的一半以上,剩下的在第一次翻堆时全部加完,原料的总含氮量不超过1.6%。 ②合理调节培养料的水分。 ③后发酵巴氏消毒阶段,上层料温控制在58~60℃,保持6~10小时,料温不得超过63℃。 ④后发酵中的腐熟阶段,温度控制在48~52℃之间,保持2~4天。
蘑菇覆土层冒出大量绒毛状菌丝,浓密成团,形成菌被,原因是什么? 【发生与危害】蘑菇播种后菌丝一直旺盛生长,并持续不断向覆土层表面生长,绒毛状菌丝大量冒出土层,浓密成团,严重时形成不透水的菌被,并不形成子实体或推迟出菇或不出菇的现象,俗称“冒菌”,是菌丝徒长现象。主要原因: ①菇房温度过高,湿度大,通风换气不良。 ②播种期偏早,播种后温度较长时间处于20~25℃,迟迟不能下降而有利于菌丝生长而不利于子实体的形成。 ③培养料中添加过多的麸皮、米糠、豆饼或尿素等,造成碳氮比失调,含氮量偏高,引起菌丝旺长。④品种特性,如气生型品种的菌丝量较大。 【防治方法】 ①选用种性良好的菌种,适时播种。 ②加强通风换气,降低菇房的温湿度,抑制菌丝旺长。 ③发现菌床土层冒出大量气生菌丝时,应减少或停止喷水。 ④已结成菌被的应及时用竹签在菌被上扎几个洞或用刀片将菌被划破。 ⑤严格按培养料的配方,准确称取各营养成分,科学调配培养料,使碳氮比以(30~38)∶1为宜。 ⑥菌床上喷洒蘑菇催壮素,每平方米用1~2克的量即可,以调整培养料的营养结构。(来源:你是我的小生活)
责任编辑:佚名
首页 | 走进康县 | 行业资讯 | 工作动态 | 专家在线 | 栽培技术 | 病虫防治 | 保鲜加工 | 栽培研究 | 视频科教片

甘公网安备 62122402000113号

Copyright@2018-2022 康县食用菌开发中心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陇ICP备18002625号  技术支持:博通网络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