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食用菌信息网-康县食用菌开发中心

食用菌细菌性病害防治技术

来源:食用菌网 作者:佚名 人气: 发布时间:2020-10-18
摘要:食用菌细菌性病害防治技术
1. 斑点病 斑点病又叫褐斑病。病原菌为托拉氏假单孢杆菌(Pseudomonas tolasii)。这种细菌在自然中分布很广,可以在空气中飘浮或污染食用菌覆土,也可由菇蝇、线虫和工作人员传播。在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生。 症状:主要危害菌盖及菌表面组织,染菌后菌盖上出现椭圆形或梭形的黄色或苍褐色病斑,然后变成暗褐色凹陷斑点。当斑点干后菌盖裂开,形成不对称的子实体,菌柄上偶而也发生纵向的凹斑,菌褶很少感染。有时磨菇采收后才出现病斑,特别是食用菌置于变温条件下,水分在菇盖表面凝结时,更易发生病斑。 防治措施:不要使菇盖表面积水和土面过湿;减少温度波动,防止高湿,空气相对湿度应降至85%以下;喷 1:600倍次氯酸钠漂白粉;保持菇房清洁,及时清除菇根、死菇、残菇等。 主要危害对象:双孢菇 2. 干僵病 干僵病是由假单孢杆菌 ( Pseudomonas sp. ) 引起的。在一批菇中,任何位置的菇都可以出现病征,与病区食用菌菌丝相连接的地方都可能蔓延开来。一般认为病原菌是沿着食用菌菌丝传播的。在发病的菇床上,若用一条塑料薄膜将病区隔开,干僵病便不会传播。相关专家指出,这种病的发生与一种叫做伏草菌的木腐菌有关。因此,利用被木腐菌感染过的材料,容易受到该病原菌的感染。 症状:食用菌被感染后,子实体畸形,苍褐色,菌盖歪斜,菌柄稍膨大,但不腐烂,而是逐渐萎缩,干枯,若病菇盖断下来,也可发现一条条暗褐色的变色组织。 防治措施。可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病区和健康区之间食用菌菌丝的连接,目前尚无化学防治办法。 主要危害对象:双孢蘑菇 3.烂耳 银耳、木耳采收不及时,耳体过熟,容易感染细菌而腐烂;闷热,通风差,耳木或培养料过湿,银耳菌丝生活力差,病虫杂菌的影响、使用农药过量或酸碱度过高过低,影响耳片正常生长而造成烂耳。 症状:黑木耳烂耳又叫" 流耳 "、" 糖性耳 "、" 水烂耳 " 等,是细胞充水破裂的一种生理性病害。黑木耳在接近成熟时,不断产生担孢子,消耗子实体里的营养物质,使子实体趋于衰老。此时湿度大,温度高,光照差,通风少,常发生溃烂。 防治措施:细菌或害虫侵害也可引起黑木耳烂耳。及时采收,加强通风和光照,降低湿度,可减少烂耳。 主要危害对象:木耳、银耳
责任编辑:佚名
首页 | 走进康县 | 行业资讯 | 工作动态 | 专家在线 | 栽培技术 | 病虫防治 | 保鲜加工 | 栽培研究 | 视频科教片

甘公网安备 62122402000113号

Copyright@2018-2022 康县食用菌开发中心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陇ICP备18002625号  技术支持:博通网络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