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食用菌信息网-康县食用菌开发中心

平菇补水后高发的黄菇病,怎么“破”?

来源:食用菌信息网 作者:佚名 人气: 发布时间:2020-11-03
摘要:平菇补水后高发的黄菇病,怎么“破”?
黄菇病别名黄腐病,是由假单孢杆菌(pseudomonas agarici)引起的一种平菇病害。当温度稳定在20℃以上,湿度95%以上,且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条件下,极易诱发此病;即使温度在15℃左右,但菇棚温度趋于饱和且密不透风时,也有较高的发病率;在培养料及菇棚内用水不洁或多次浇淋菇体吸水处于饱和时也极易发病;菇体发生过密或每潮采收后,残留在菇床上的死菇未被清除时都有可能发生此病害。 生长习性: 培养料、覆土和管理用水是菇床病菌的主要来源。空气、昆虫、人和水也可帮其传播;在适宜条件下几个小时就能侵染菇面而产生病斑。这种单孢杆菌主要寄生在土壤和水中,在低温、低湿条件下一般不会发病。只有在菌盖表面大量繁殖后才能引起发病,通风不畅,湿度过高及菌盖表面长时间保持有水膜,均易致病,菇体一旦发病。4-7天就能殃及整个菇棚或周围菇棚,正常情况下,从发现症状到殃及整个菇棚仅有5-8天,可谓爆发力强,病情恶化快。 对平菇的危害: 发病初期在菇体表面局部出现零星的淡黄色斑点,斑点不断扩大使整朵菇黄化,病菇上分泌黄色水滴同时停止生长,严重时整丛菇发病。此时菇体生长缓慢,老化快,且色泽发暗,迅速变软、发黄、变褐,湿度大时发病部位有粘湿感,并向组织内部渗透,导致菇体腐烂,伴有粘稠分泌物,散发出恶臭气味。黑色平菇和秀珍菇较易感染黄斑病,发病后菇体色差明显,品质下降,丧失商品价值。 物理预防方法: 1、老场地不宜连年使用。 2、选用无虫、无霉腐、无污染的优质原助辅料。 3、加强栽培袋发菌管理,提高菌丝的抗杂能力。 4、合理喷水与通风。所用水源要清洁,采用雾状水喷雾,并加强通风,既要避免菌盖积水及棚室闷湿,又要保持菇棚湿度适宜。 5、有小菇蕾时,不要直接对菇蕾喷水,可适当喷水于空间。 6、菇体发生过密时或每潮采收后,应及时清理菇床上的死菇。 7、加强检查,及早发现并清除病菇,注意环境清洁,以延缓病害蔓延、减轻病害。 物理除病方法: 1、发病初期停止浇水,加大通风量。 2、采用防虫网、黄板、诱虫灯等物理防控技术,阻隔、诱杀菇蚊蝇,减少传播介体,避免病害进一步扩散蔓延。 3、一旦发病后,立即摘除病菇,集中焚烧处理。 化学预防方法: 1、场地前期消毒杀菌。菇棚使用前,可将正规厂家生产的专用药剂用水稀释后喷洒消毒杀菌,达到杀灭前期栽培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顽固性杂菌的目的。 2、向床面喷洒5%的石灰水,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化学除病方法: 病情少量发生时,场地先停止喷水2-3天,将正规厂家生产的专用药剂对菇体进行喷施。
责任编辑:佚名
首页 | 走进康县 | 行业资讯 | 工作动态 | 专家在线 | 栽培技术 | 病虫防治 | 保鲜加工 | 栽培研究 | 视频科教片

甘公网安备 62122402000113号

Copyright@2018-2022 康县食用菌开发中心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陇ICP备18002625号  技术支持:博通网络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