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食用菌信息网-康县食用菌开发中心

代料黑木耳栽培:出耳管理及采收技术

来源:食用菌网 作者:佚名 人气: 发布时间:2021-05-07
摘要:代料黑木耳栽培:出耳管理及采收技术
出耳管理 (一)划口 黑木耳菌棒经过后熟,可进行划口出耳。小孔出耳采用专用工具或机器划口,小孔出耳的最佳出耳孔密度为孔间距孔径0.4-0.6cm、孔深0.5cm,孔数180-220个。 划口时用0.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菌袋表面,然后倒立划口出耳。尽量在料袋紧贴处划口,不要在料袋分离、皱折处、杂菌污染处(污染重的菌袋捡出另畦出耳)、袋内形成原基处及无菌丝处划口。划口后2-3d,菌丝可将划口处封口,这个阶段有的在发菌室内完成后下地催芽,或者在室内完成催芽;有的作床后在田间划口、催芽。 (二)催芽 北方短棒栽培模式的,春季栽培受低温、低湿条件影响,必须进行集中催芽处理,可室内催芽,可室外覆盖催芽。保持湿度80%左右,温度15℃-25℃,当划口处黑色原基封住口时,可结束催芽进行分床排场出耳,分床时间依据当地实际气候条件。 南方长棒栽培模式直接排场出耳无需密排菌袋,为保证出耳芽,采用的催芽生产的环节中应修建塑料拱棚、遮阳网等用于临时覆盖,防止高温、强光、阴雨季节的影响。 (三)排场出耳 1、露地栽培 北方地区短棒栽培排场出耳时,菌袋间距10cm,每平方米可摆20-25袋。 南方地区长棒栽培时,畦床消毒杀虫后铺上干草或稻草。用小木(竹)杆或铁丝搭纵向3排、高30-35cm、行距40-50cm的支架,菌棒与地面成60-70度角斜靠在支架上均匀排布,间距10-15cm。 2、设施栽培 根据设施棚内空间设置挂菌袋尼龙绳位置,一般每串挂8-9袋,相邻两串间距25-35cm,最底部菌袋距离地面30-50cm。 (四)田间管理 黑木耳代料栽培的方式是全日光间歇弥雾栽培,此方式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高效节能。 1、温度 黑木耳下地排场后,培养阶段的温度主要受外界气候控制。若自然环境过低,则可在上面覆盖上草帘用来保温。子实体生长期即从开片到子实体成熟期,这期间耳芽生长较快,此期以保持床温15℃-25℃为宜,以18℃~23℃最佳。温度过高地区需要遮阴降温,临时搭建荫棚或覆盖遮阳网,尤其南方高温地区。 2、湿度与水分 黑木耳出耳采用雾灌水分管理,多采用喷水带和微喷管。遵循的原则是通过间歇喷雾进行“见干见湿,干湿交替”管理,并且要根据天气状况灵活控制。浇水注意浇就浇透,干就干透,否则影响木耳正常生长。随着耳片的渐渐长大,应逐渐加大喷水量。一般傍晚和清晨喷水增湿,晴天、高温天多喷,阴天、低温天少喷。雨量较大地区临时覆盖塑料薄膜以便避雨。 3、光照 露地栽培的出耳阶段的光照主要取决于自然光,当光照过于强烈的时候,可以采用覆盖遮阳网来遮光。 采收 (一)采收 采收的时间根据耳片的舒展度进行判断,当耳片充分展开,边缘起皱变薄变软,色泽转淡,耳根收缩,或部分耳片腹面出现白色粉状物(孢子粉)时,要进行采收;目前,根据市场对黑木耳产品的需求,在耳片宽度达到3-5cm时进行采摘,商品性状较优,采摘后可以转潮继续采收。 (二)采后处理(干制) 采收后主要自然晾晒干制,成本低,简便易行。建议生产中采用简易覆盖网架晾晒,既保证了晾晒效果,遇雨又可以随时覆盖防雨,能够保证产品的卫生和质量。除采用自然晾干法,还可以采用烘干设备干燥。
责任编辑:佚名

上一篇:浅析羊肚菌生长环境和栽培技术

下一篇:没有了

首页 | 走进康县 | 行业资讯 | 工作动态 | 专家在线 | 栽培技术 | 病虫防治 | 保鲜加工 | 栽培研究 | 视频科教片
备案号:陇ICP备18002625号-1  

甘公网安备 62122402000113号

Copyright@2018-2022 康县食用菌开发中心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博通网络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