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食用菌信息网-康县食用菌开发中心

【“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在康县】康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让

来源:未知 作者:康县食用菌开发中心 人气: 发布时间:2020-11-25
摘要:近年来,在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程中,康县紧紧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培育壮大各具特色的扶贫支柱产业,发挥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推动贫困群众依靠产业持续增收、依靠产业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长期、稳定、高质量的脱贫致富之路。 深秋时节,康县岸门口

 
近年来,在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程中,康县紧紧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培育壮大各具特色的扶贫支柱产业,发挥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推动贫困群众依靠产业持续增收、依靠产业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长期、稳定、高质量的脱贫致富之路。
 
深秋时节,康县岸门口镇栽植的600多亩猕猴桃迎来收获季,极目远眺,一大片猕猴桃基地尽收眼底,横成排、竖成行,蔚为壮观。基地里,村民们汗流浃背,各施其职,或采摘、或运输、或包装。
 
岸门口镇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镇党委、政府采取“园区引领、龙头带动、科技创新、政策激励”等多项措施,立足地理区位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把发展猕猴桃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来抓,扶持引导农民利用房前屋后空闲地和责任田大力栽植猕猴桃,经过几年的精心作务,科学施肥、浇水、修剪、搭架管理,现在已经全部进入盛果期,见到了收益。
 
"党的政策真好,没想到自己栽植的猕猴桃今年全部挂果有了经济收入,政府还给我们栽植猕猴桃的贫困户发了5000元的产业奖补资金。"街道村贫困户王英高兴地说。
 
 
据了解,在发展猕猴桃产业工作中,岸门口镇以燕子河、中节河两河流域为主线,以街道、牟家坝、贾家坝为重点,全面落实"产业大户+贫困户"的模式,通过精准扶贫,产业奖补,激发了群众栽植猕猴桃的积极性。全镇已建成严家坝、牟家坝等猕猴桃产业园5个,发展猕猴桃栽植大户35户。截止目前,猕猴桃栽植已初具规模,面积达到680多亩,总产量达到525吨,实现产值420多万元,今年全镇贫困户仅利用庭院栽植猕猴桃户均增收3000多元。猕猴桃产业的发展,让广大群众尝到了产业扶贫的甜头,猕猴桃真正成为当地农民的“摇钱树”和“绿色银行”。
 
而在康县更南边的三河坝镇,群众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天麻采挖,村庄沿路都能看到群众冲洗天麻、烘干晾晒的场景,各村的天麻喜获丰收,使得全镇到处洋溢着一派丰收的喜悦。
 
天麻在康县南部地区种植已经很长时间。据了解,阳坝、两河、三河、铜钱、白杨、迷坝等乡镇都有大面积的天麻栽植,截至目前,全县已发展天麻2.33万亩。
 
近年来,为决胜脱贫攻坚,引领百姓增收,三河坝镇党委、政府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为目标,坚持"五个一"产业发展思路,立足特色产业,聚力产业扶贫,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有利的气候条件,鼓励全镇返乡创业人员、村干部、产业大户积极发展富民产业,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一方群众增收致富。全镇30个运营良好的合作社都采取“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统一技术管理、回收产品、加工销售,大力引导当地农户种植天麻脱贫致富,预计今年天麻种植户户均增收都在4500元以上,天麻产业已成为三河坝镇农户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天麻、猕猴桃的发展只是康县近年来扶贫产业的一个缩影,现如今,康县依托产业发展,提供就业机会,激活了群众的内生动力,让群众尝到了甜头,改变了以往“等、靠、要”的思想观念,“造血式”产业扶贫已成为康县贫困户稳定脱贫的“金钥匙”。

文 / 白世全 黄培军
 
来源:西部新闻中心 每日甘肃网
 
转自:陇南康县发布
责任编辑:康县食用菌开发中心
首页 | 走进康县 | 行业资讯 | 工作动态 | 专家在线 | 栽培技术 | 病虫防治 | 保鲜加工 | 栽培研究 | 视频科教片

甘公网安备 62122402000113号

Copyright@2018-2022 康县食用菌开发中心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陇ICP备18002625号  技术支持:博通网络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