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富,则百姓富。近年来,康县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坚持以产业振兴推动脱贫攻坚,全面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充分激发农民活力,做活产业扶贫大文章。
![]()
初冬时节,走进康县岸门口镇牟家坝村的康元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员工们有的忙搬运、有的在打桩、有的安插菌棒,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生产景象。
康元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食用菌菌种选育、制种制袋、示范栽培、孵化培训、技术推广、产品回收加工为一体的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年来,该公司通过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劳务合同、资金土地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13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解决就业人员89名。
• 同 期 声 采 访 •
康元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副经理薛丽:这批木耳是我们公司从吸纳的贫困户手中收购而来的,最近正好有一批订单,然后现在分装好以后明天就可以发货了。
今年以来,岸门口镇牟家坝村党支部以食用菌生产基地为平台,把就业创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采取“支部+基地+龙头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整合土地资源,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依托康元工程有限公司,打造富民兴民新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种植袋料香菇,引导贫困户以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务工等形式加入企业,走出了一条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绿色之路。
康县岸门口镇牟家坝村 村民青芝全:我们家离这公司也近,我们的土地都给公司入了股,入了股以后每年按时间准时分红,所以平时农闲时间我们过来就打一打零工,接济一下家里零用,所以这公司效益也好,每月我们只要按时把班上下,就给我们准时的发工资,所以我们生活也过的比较富裕,实际也很开心。
据统计,康县食用菌生产规模、产品产量近三年的年递增率均在45%以上,呈现了产业的裂变式发展。全县食用菌产业已形成了较为成熟和完备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已建成龙头企业21家、合作社1161家,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带贫全覆盖。
康县农业农村局 副局长王鸿:在全县的产业发展中,采取“合作社+基地+协会+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和“党建+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贫困村产业振兴,全县203个贫困村的724家合作社,通过吸收贫困户入股资金,土地流转,租赁,提供劳务就业,技术指导,产品收购,销售等服务方式直接带动贫困户11689户,合作社带贫率达到70%以上。
长期以来,康县立足生态资源禀赋和多元化产业实际,紧紧围绕“生态脱贫·绿色发展”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绿色产业,按照“整县核桃、南茶北椒,区域优势、做精做优”的思路和“长短结合、以短为主”的要求,以“户户有发展产业,人人有致富门路”为目标,针对全县产业小而精、特而全的多元化实际,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之基、致富之本和强县之源,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实事求是、综合施策集中推动特色产业的健康发展。
近年以来,我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多元化特色产业增收“百花齐放”,全县发展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果90多万亩,发展食用菌1277.4万袋,发展天麻3.08万亩,中药材8.87万亩,完成冬播油菜种植2.86万亩,蔬菜3.1万亩,茶园面积6.9万亩,年加工茶叶50.8万公斤,中蜂存箱量达8.8万箱,生猪存栏8.2万头,鸡存栏86.17万只,牛羊共存栏1.6万余头。截止目前,有2万多农户8万多群众从事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能力逐步提升,群众收入稳定增长。
![]()
如今,康县持续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从加工、生产到销售,精心谋划,着力补齐短板,建立了“企业+合作社+群众”的发展机制,全方位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有力促进了产业集群化发展,逐步形成了全产业链发展。伴随农村产业的不断发展和乡村振兴奏响的时代强音,一幅生机勃勃、生态秀美、生活富裕的美好画卷正在康县大地徐徐展开。
文 / 图 陈 佳 刘保金 杨莹玲
转自:陇南发县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