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食用菌信息网-康县食用菌开发中心

春季食用野生菌中毒原因及对策

来源:食用菌信息网 作者:佚名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4-19
摘要:野生菌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粗纤维、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其味道鲜美,经常食用菌对增进人体健康和预防疾病有很多帮助,因之,深受人们青睐。但食用野生菌却潜藏着中毒的危险,轻则恶心、呕吐、腹泄,重则休克、甚至死亡。
  春来万物生长,野生菌也纷纷出土亮相山野。
  野生菌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粗纤维、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其味道鲜美,经常食用菌对增进人体健康和预防疾病有很多帮助,因之,深受人们青睐。但食用野生菌却潜藏着中毒的危险,轻则恶心、呕吐、腹泄,重则休克、甚至死亡。
  一、中毒原因分析
  (一)真假难辨,易误食有毒菌类。常见的野生菌有百余种,但能食用的仅占1/3。野生菌部分有毒菌类和可食用野生菌的外观、颜色、大小都极其相似,让采菌人无法辨别,误将有毒菌类采回食用导致中毒。
  (二)环境影响,无毒变有毒。野生菌部分菌类原本属无毒菌类,但因其所生长的地方发生大气、水污染,或地层下含有硫、磷等有毒矿物质,原本属无毒菌类受环境影响变成了有毒菌类,人们很难觉察到,往往凭经验,导致误食后中毒。
  (三)半生不熟,食用后中毒。有的食用菌类中毒,是在加工环节出现失误而导致的。大多数人抵挡不住美食的诱惑,在还没有熟透就开始食用导致中毒。
  二、对策建议
  (一)食用前
  1.限制食用野生菌。为有效避免食用野生菌中毒,源头治理是一项有效措施,特别是在学校食堂、酒店、餐饮店等人员密集地方要杜绝采购和食用野生菌。市场监督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大对菜市场、农产品交易场所的监管力度,禁止销售野生菌。
  2.加大宣传,注意防范。农村是食用野生菌中毒最多的地方,也是最难监管的地方,要通过召开群众会、电视传播、微信传播等方式,加大宣传,向群众讲解有毒野生菌种类、生长环境和食用野生菌中毒典型案例。
  (二)食用后
  食用野生菌者,若误食用野生菌后出现呕吐、腹泻、头晕等现象,应及时采用简易方法进行处理,可饮用大量温开水及溶盐水稀释体内有毒物质,或刺激喉咙催吐排泄。情况严重者应及时送医院就医。 关键词: 野生菌 中毒
责任编辑:佚名
首页 | 走进康县 | 行业资讯 | 工作动态 | 专家在线 | 栽培技术 | 病虫防治 | 保鲜加工 | 栽培研究 | 视频科教片
备案号:陇ICP备18002625号-1  

甘公网安备 62122402000113号

Copyright@2018-2022 康县食用菌开发中心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博通网络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