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9日,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菌物学会承办的中国科协食用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青年科学家沙龙以线上的方式成功举办。![]() 华中农业大学陈连福博士作“基于生物信息学的食用菌种质资源评价与创新”的报告,从种质资源评价、基于生物信息学的种质资源评价体系、性状相关基因作为指标及其生信手段、基因组整体评价指标及其生信手段、核心的生物信息学手段等方面做了介绍。 从事大型真菌资源与利用研究的北京林业大学吴芳博士,作“中国大型胶质类食用菌多样性研究进展”的报告,用详实图文资料分享了木耳多样性、银耳多样性、其他胶质真菌多样性研究情况。 福建农林大学陶永新博士作“金针菇群体结构与MNP分子标记品种鉴别研究”的报告,从金针菇群体结构、MNP分子标记品种鉴别技术建立以及对金针菇育种与智慧化栽培模式思考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王刚正博士分享了“广东虫草褪黑激素合成途径和降脂护肝功效研究”的报告,详细介绍了广东虫草褪黑激素合成途径和广东虫草降脂护肝功效研究。 山西农业大学的耿雪冉博士作“鳞杯伞多糖的分离纯化、消化酵解及肠道免疫调节功效的研究”的报告,该研究对延伸食用菌产业链、挖掘食用菌新资源、营养和功能食品工业具有重要意义。 吉林农业大学鲁丽鑫博士作“黑木耳子实体类型性状形成分子机理的研究”,以黑木耳3个品种为试验材料,开展子实体类型性状定位研究、子实体类型性状候选基因筛选与功能预测、子实体类型性状候选基因启动子预测与验证。 在自由发言环节,多位青年学者围绕基础研究如何能够更好地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如何运用现代生物学新技术推动我国食用菌种业创新、对食用菌全产业链的理解和建议等,进行了热烈讨论和充分交流。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边银丙、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姚方杰、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鲍大鹏、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董彩虹、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王四宝、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崔宝凯、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赵瑞琳、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邓旺秋等专家,对青年科学家代表的报告进行了深入点评与指导。 本次沙龙活动为食用菌产业领域青年学者搭建了高端交流平台,共话食用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中的新问题、新方向、新观点,以期激发青年科技骨干创新创造活力,助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实现食用菌产业现代化的发展与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