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食用菌信息网-康县食用菌开发中心

白参菌人工栽培技术

来源:食用菌信息网 作者:食用君 人气: 发布时间:2020-11-06
摘要:白参菌人工栽培技术
白参菌(Schizophyllum communer)来自于裂褶菌科,裂褶菌属,别名裂褶菌、白参、白蕈(云南)、树花(陕西)、鸡冠菌(湖南)、鸡毛菌子(湖北)、白参菇(河南)。 白参菌经济价值
白参菌子实体秀雅,质地脆嫩,味道清香,鲜美可口。云南民间历来喜欢采食野生白参。 少数民族把白参菌洗净晾干,加入豆豉或加入腌制的香肠内,制成当地一道颇具民族特色的地方土特产品。 云南把白参菌作为旅游商品、特色“山珍”向世人展示,目前已出口至香港地区和东南亚各国。 白参菌性平、味甘,具有清肝明目、滋补强身的功效。对小儿盗汗、妇科疾病、神经衰弱、头昏耳鸣等症有很好的疗效。 白参菌种植 01 温度 当温度在23~26℃时,菌丝生长速度较快。子实体分化和生长适温为18~22℃,低于18℃延缓成熟;超过25℃则展薄片,品质下降。 白参菌属于中温型菌类,菌丝生长适温23~26℃,长菇适温16~22℃。 02 湿度 白参菌较耐旱,人工驯化栽培培养基含水量应控制在60%左右。 菌丝生长阶段培养室的相对湿度不宜太高,以控制在70%为宜。子实体生长阶段室内相对湿度要保持在80%~85%。 03 空气 菌丝体发育阶段需氧量大,并有一股腐臭味的气体排出,因此应保持培养室空气流通。 严重缺氧时,子实体容易被绿霉污染,栽培时既要保持空气湿度,又要常通风换气。 协调通气和保湿之间的矛盾,是人工栽培管理白参菌的关键。 04 光照 菌丝体生长阶段对光照要求不严格,而培养室有50勒克斯以上的散射光则更有利于原基的形成。 当菌丝扭结形成原基,并分化成子实体时,需要300~500勒克斯光照,子实体有明显的向光性,但光线过强,子实体颜色变褐、品质变差。 05 pH值 菌丝体生长的最适pH值为4.5~5.5;子实体生长最适pH值4~4.5。pH值低于3.5或高于8时,菌丝停止生长。 06 季节 白参菌生产周期较短,从接种到采收仅20天左右,云南省玉溪等地区一年四季均可栽培。 根据白参菌的生物学特性,最佳栽培季节为秋栽9~10月份,春栽3~5月份。 07 培养基 白参菌栽培原料比较广泛,富含木质素、纤维素的农林下脚料均可利用。 常用配方有: ①杂木屑88%、麦麸10%、石灰1%、石膏粉1%,含水量65%,pH自然(以下同); ②杂木屑80%、豆秸8%、麦麸10%、石膏粉1%、蔗糖1%; ③棉籽壳80%、豆秸8%、麦麸10%、蔗糖1%、石膏粉1%。料水比为1:1.1~1.2,含水量60%~63%; 08 采收 从接种至采收需20天左右。当子实体叶片平展、开始散发孢子时,说明子实体已成熟,应及时采收。 推迟采收时间子实体重量不仅不会增加,反而会影响下一潮菇蕾形成,降低产量。 采收时应用锯齿小刀从基部切下,并修净基部培养基与杂质。采收前1天停止喷水,避免脆断损坏朵形。 第1潮子实体采收后,应停止喷水1~2天,生息养菌,再按前述方法催蕾,进行下一潮子实体培养,管理措施同第1潮菇。 7天后第2潮菇产出,管理得当一般可采收2~3潮菇,生物转化率40%~50%。
责任编辑:食用君
首页 | 走进康县 | 行业资讯 | 工作动态 | 专家在线 | 栽培技术 | 病虫防治 | 保鲜加工 | 栽培研究 | 视频科教片

甘公网安备 62122402000113号

Copyright@2018-2022 康县食用菌开发中心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陇ICP备18002625号  技术支持:博通网络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