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食用菌信息网-康县食用菌开发中心

西南地区羊肚菌无基料栽培技术

来源:食用菌信息网 作者:易菇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22-07-05
摘要:羊肚菌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国内外对羊肚菌的需求量远远大于供应量,价格居高不下。近几年,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逐渐成熟,但在实际生产中,由于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不同地区、不同生产者栽培羊肚菌产量差异很大,经济效益不稳定。通
羊肚菌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国内外对羊肚菌的需求量远远大于供应量,价格居高不下。近几年,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逐渐成熟,但在实际生产中,由于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不同地区、不同生产者栽培羊肚菌产量差异很大,经济效益不稳定。通过对羊肚菌无基料栽培管理,小编总结出实现高产与稳产的几方面要求,供从业者参考。 一、环境条件 1. 土壤条件 羊肚菌在腐殖土、壤土、沙质混合土地块均能栽培,但理想的土壤是腐殖质含量高、疏松肥沃的壤土。栽培场所可以是林地、菜园、果园、耕地等。黏土栽培时土壤透气性差、原基形成困难,羊肚菌产量低、子实体畸形率高、品质差,经济效益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2. 温度和水分 羊肚菌属低温喜湿型食用菌。菌丝生长期间要保持土壤湿润,子实体在温度较低、湿度较大的条件下形成,当气温在10~12℃时,要保证土壤有足够的水分。 3. 光照与通风 羊肚菌生长期应避免阳光直射,应利用遮阳网适当避光。子实体形成时要求有散射光,黑暗条件下子实体形成困难,生长势弱;阳光直射时子实体失水快,容易干枯死亡。无论是菌丝生长期间还是子实体形成期间都要求通风良好,原基形成和生长时如果通风不良就容易死亡和感染病害,严重影响羊肚菌的产量和品质。 二、栽培管理要点 1. 播前处理 播种前,要清除杂草。耕地播种时,搭建遮阳棚可因地制宜,高棚、矮棚均可。如土壤偏干,播前要适量浇水,保证土壤潮湿。羊肚菌出菇易呈现边缘效应,做畦时要求畦宽80~120厘米,畦与畦间隔30~50厘米,以采收方便为准。 2. 播种养菌 以四川省为例,秋末冬初气温在10~15℃时,开始播种。每亩播种500~600瓶,沟播、畦播均可,播种方式有点播、撒播。播种后覆土厚1~2厘米。如土壤潮湿,菌种萌发生长迅速。播后3~4天灌一次重水,水深4~5厘米。要小水漫灌,以防水流冲积土壤。菌丝生长后期,土面上可看到“菌霜”,即羊肚菌的分生孢子。 3. 摆放转化袋 转化袋配方: (1)小麦100%,添加1%的石灰和石膏。 (2)小麦90%,谷壳10%,谷壳中也可有部分木屑,添加1%石灰和石膏。 (3)小麦85%~88%,谷壳(木屑)12%~15%,添加1%石灰,1%石膏和0.2%过磷酸钙。 转化袋制作:小麦要提前预湿,冬天浸泡时间要达到48小时以上,以麦粒没有白心为宜。谷壳也要浸水泡透。把麦粒、谷壳等与石灰、石膏充分搅拌,然后装袋。每袋干料0.15~0.2公斤,湿料0.4~0.5公斤,常压灭菌10小时。 转化袋摆放:播种后20~30天开始摆放转化袋。具体做法是:转化袋不烫手时,在袋子一面打孔,然后将打孔面朝向土壤摆放于畦面或沟面,袋与袋间距50~60厘米,每亩摆放1500~2000袋。 4. 追肥和撒播 在菌丝生长时,每亩施磷肥和钾肥各25公斤,补充菌丝和菌核形成时所需的营养成分。冬季每亩撒播小麦种子2.5公斤,模拟羊肚菌出菇时的杂草环境,可起到保湿、遮阳的作用。撒播小麦不宜过密,以免出菇时影响空气流通,降低出菇品质。 5. 促原基形成 富营养不利于形成子实体,出菇前10天淋水转化,促进原基形成。在四川地区,一般于翌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气温稳定在10~12℃前10天左右,连续喷水3~5天,逐步加大喷水量至喷重水一次,形成高湿环境,促进子实体形成。子实体形成后,要保证通风良好,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0%~90%,以促进子实体顺利生长。 6. 采收与干燥 当羊肚菌黑褐色的网孔基本张开时即可采收,不宜采收过晚。采收后削去菇脚泥土,晒干或烘干即可。
责任编辑:易菇网

上一篇:香菇菌棒越夏管理:菌袋搬运注意事项

下一篇:没有了

首页 | 走进康县 | 行业资讯 | 工作动态 | 专家在线 | 栽培技术 | 病虫防治 | 保鲜加工 | 栽培研究 | 视频科教片
备案号:陇ICP备18002625号-1  

甘公网安备 62122402000113号

Copyright@2018-2022 康县食用菌开发中心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博通网络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