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杨镇蒿地坝村食用菌基地大棚内,今年种下的金耳已经开始出菇,一团团、一簇簇金灿灿的“小耳朵”长在菌棒上,仿佛在向人们述说丰收的喜悦。![]() 蒿地坝村位于白杨镇西南部,距政府驻地12公里,辖6个村民小组,164户56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06户360人,现有贫困户32户102人,多半村民小组位于高半山地区,土地资源匮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较差,贫困程度较深,外出务工成为村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境内植被茂盛,林地资源丰富,村民曾有种植椴木香菇、木耳的经验,也有成功种植金耳的经验。村内德宏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从去年至今,在陇南市农业技术总站驻村帮扶工作队的技术指导和帮助下,成功种植金耳,效益较好,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让大家看到了发展金耳脱贫致富的希望。今年3月29日,市农业技术总站带领县食用菌中心人员进村开展食用菌种植等实用技能培训时,与镇村干部召开座谈会,党支部书记严荣珍建议由他主导成立康县荣旺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牵头带领贫困群众种植金耳,开创长效产业增收致富渠道,他的提议得到大家一致认可,镇领导现场办公召开协调会,一场大规模发展金耳富民产业的行动便开始了。 ![]() 金耳是真菌类植物,又称黄木耳、金黄银耳、脑耳等,其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以及铁、钙、钾等微量元素,营养价值优于银耳、黑木耳等胶质菌类。金耳味甘,性温中带寒,能化痰、止咳、定喘、调气,平肝肠,主治肺热、痰多,感冒咳嗽、气喘、高血压等,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用菌品种。 白杨山大沟深,土地资源稀少,搭建大棚的场地是个大问题。说服困难群众自己提供菌棒参与产业发展也是一个大问题。经镇村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队多次协调,不厌其烦的进户宣传动员。搭建大棚场地解决,困难群众主动参与发展的问题也得到解决。镇政府和村“两委”积极组织机械、人力,完成平整场地、搭建大棚等产业基础建设。 “我们单位于去年向德宏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捐赠了烘干机和喷雾器,指导他们试种的金耳,成功出菇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让群众更加了解金耳的生长习性和种植技术要点,为今年大面积种植打下了技术基础。”陇南市农业技术总站派驻蒿地坝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杨小江说道。 为提升群众种植技术水平,镇村干部、帮扶工作队组织全村贫困户,到德宏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参观学习和技术培训。为解决资金缺口,镇上统筹安排青岛帮扶资金,陇南市农业技术总站驻村帮扶工作队协调帮扶资金,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帮扶单位充分发挥行业技术优势,单位主要领导多次带领农业专家前来检查并进行技术指导。截止2019年6月底,占地6亩多、共计11个现代化大棚的一期工程已建设完成。金耳的栽培对自然环境的要求极为严格,蒿地坝村的金耳种植基地位于风景秀丽的火烧河流域的山谷中,气候全年温和湿润,昼夜温差大,水资源丰富,无工业污染,这样的环境最适宜金耳生长。 ![]() 金耳基地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全村有发展意愿和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家提供椴木菇棒200根,自己点种菌种后,就可以直接用菌棒免费入股,而无需任何资金投入。在点种时,县食用菌中心的领导也多次到村开展技术指导。目前,蒿地坝村金耳基地总共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54户,以每架50根菌棒计算,共计280余架,其中贫困户入股10800棒,共计216架。预计整个基地年产值可达28万余元,每户入股贫困户可增收4000余元。 ![]() “既然党的政策好,我们就要努力向前跑。在我村金耳种植基地建设过程中,青岛市李沧区街道办事处也给我们提供了资金扶持,市县领导也很关心,对于种植金耳带领群众持续增收,我们信心十足,我们也一定认真学习技术,提高管理水平,依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把日子越过越好!”村党支部书记也是康县荣旺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严荣珍说。 近年来,白杨镇把富民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坚持党建引领,采取“政府主导、帮扶单位协助、合作社搭台、能人大户组织生产、贫困户积极参与”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了以食用菌为主的种植产业布局,香菇、金耳、羊肚菌、木耳广泛分布。蒿地坝村金耳种植基地的建成,将进一步优化了全镇产业结构,有效提高贫困户收入,为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更为坚实的产业基础。 |